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湘阴中学教育

湘阴中学教育

关键词:中学,历史,教育,湘阴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湘阴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41460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43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 清末至民国时期,湘阴先后办过初中6所,其中公立1所、私立5所。
  湘阴县立初级中学,其前身系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首创的“湘阴县驻省中学”。先租长沙市南正街唐宅为校舍,招生80名。同年冬以白银6000两购长沙北门周姓房屋改建校舍,光绪三十三年迁入新址,先后招生200名。民国元年(1912)驻省中学停办,76名学生毕业,其余转入\长郡中学就读。民国19年9月,以县城南郊南泉寺为校址,设立“湘阴县立初级中学”,招初中新生1班,师范生2班。民国22年7月,寻,初中班41名学生毕业,因经费困难,学校停办,师范生转入私立汨罗中学就读。此后,县的公立中学停办8年。民国30年参月,恢复县立中学,当时校舍被县政府占用,借用道南乡中梦蝦焦家祠堂与岳府庙为校舍,2年后迁回南泉寺原址。在此期间,县中设4个初中班,1个师范班、师生271人。民国33年5月湘阴被日军侵占,学校停办。次年2月,校长郑泽多方奔走,分别聚集师生于荆浒(洪源洞)、清溪、道南、文洲、锡安5乡僻静乡村设立分班,在敌骑的缝隙中坚持办学,受到省府的表彰。同年8月日军投降,9月各分班师生迁回南泉寺上课,设初中班6个,简师班3个。至1949年在校毕业、肄业生1 500余名。
  私立汨罗初级中学  创办于民国14年(1925),1,以汨罗江畔的屈子祠为校址。办学经费除划屈子祠公产(田租)的一半作学校经费,学生每人每每期交银洋6元外,由学校附6乡48团筹集。首届招生3班130余人。至1950年,该校因日军入侵与亏自然灾害先后停办过6年,实际办学20年,共招生36班(含2个师范班),23个班毕业,13个班学生肄业,共培养学生2000余名。该校开办时即谱写校歌云:“天地泰,  日月光,汨罗千载洋洋。江山遗迹古,兰桂满庭芳,后来凭吊好文章。此中不恨无奇士,二,读《离骚》一卷,并歌《渔文》沧浪。”在其熏陶下,不少师生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,在解放战争中投身革命斗争,迎接解放。
  私立新生中学  民国26年春,县长陈嘉任、县政府秘书陈秩常等2发起创办于县城八甲文昌阁,招生2班120名,聘请教师9名。经费主要是由陈嘉任兄弟等5人提供,城关“八大公”(城关民间社会福利公产管理机构)给予部分补助。因抗日烽火燃近湘北,学校一迁城南紫花台,再迁樟树港法华寺。民国28年陈嘉任卸任,学校停办。 
  私立鹤峰中学  东山中学  均系抗日战争中私人所办初级中学。前者设立于白鹤洞,民国27年招生40名;后者设于较偏僻荆浒乡东山里,招生亦只几十名。办学时间各2年左右。
  私立青江初级中学  创始于民国28年9月,办学经费以高坊庙“六姓公”(龙、任、周、彭、甘、熊姓)公产600担租谷为基础,其余取自学生。该校首先以龙家桥龙氏祠堂为校址,民国32年迁至高坊庙,翌年因日军进犯,学校与高坊火车芷站毗连,无法教学,乃迁至许家冲,借民房上课。同年下期,  日军侵占高坊,学校远迁辰溪县花塘坪办学。民国34年,  日军投降,学校迂回高坊,因高坊庙已被日军炸成废墟,只得借任氏宗祠与上。民国37年又迁至崇佛寺办学。1939~1949年该校招收湘阴、长沙沙、岳阳、平江、泌浏、益阳、南县、汉寿、安乡等县、市学生21班,培养学生千余名。这所学校饺创办于内忧外患、民族生死存亡之秋,注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培养艰苦奋斗精神。自1943年起,中共党员蒋绍奎、朱指善、龙达知、沈立人、任庆臻、瞿端安、甘坤轩等相继在此开展地卜工作。一批进步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,团结地方进步人士,坚持与当地恶势力作斗争,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。
  1949年上学期,县内仅有县立中学、汨罗中学、青江中学所公私立初中,共学生不476人、教职员工64人。1949年8月,县人民政府派员接收县立中学,1950年将汨罗中学并人县立中学,将青江中学收归县办。195 1年,县立中学更名为“湘阴县第一中学”,青江中学更名为“湘阴县第二中学”。这年两校教职员80人、学生1040人。1956年新办第三中学于汨罗狄家坪,同时在樟树镇、白马镇、长乐、白水、铜盆寺5所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增办初中班。当年在校初中生增至2395人,教工150人。1958年,经省教育厅批准,将樟树镇等5个初中班升级为初级中学,并增设新泉寺等12个初中班,在县立一、二中开设7个高中班。1960年又将县立三中升为完全中学,,时全县高中3所、初中56所,高中学生2666人,初中学生9912人,合计12578人。1961年为了“大办粮食”,动员初中一、二年级17岁以上的学生905人回队参加农业生产,将第八中学、湘江中学与各初中班改为半日制。1962年压缩5个初中班,当年在校初高中学生6000人,  比1960年减少6578人。1964年底,8所中学、8个初中班在不增加人员经费的情况下,代办13个耕读班,吸收600名高小毕业生入校,学习初中课程。1965年,有高中4所,学生1066人,初中42所、学生6478属湘阴,湘阴将原四中改为湘阴二中,原八中改为三中(第二年升格为完全中学),1969年升南湖初中班为四中,  1 979年改城关的湘江中学为五中,将长仑、城南、濠河、岭北、新泉高中班升格为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中,其中197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在“读初中不出大队,读高中不出公社,读大学不出县”的口号下,全县办高中47所(班),初中78所(班),在校高中学生101 84人、初中学生30079人,分别为分县时(1966)的19倍、9。06倍。1977年再次盲目发展,高中增至52所、初中125所。1978年开始调整,至1980年,办高中10所,初中57所。1983年改第二中学为农业职业中学。至1985年普通高中9所,职业中学1所、初中48所,这年在校中学生2498 1人、教职工1 884人,其中民办教职工227人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湘阴初、高中的教学质量提高较快。1984年湖南省实行初中毕业生毕业会考,湘阴初中毕业生数学成绩人平81。35分,名列全省第3。1977~1985年,初中毕业生63486人,其中升人普通高中的25008人,升中专的267人,升人职业中学的330人,就业的37881人。高中毕业生24573人,其中升人大专院校的1 543人,升中专的1491人,选为飞行员的21人,就业的21518人。进入80年代,湘阴考人大专院校的学生,有13人去美国、加拿大、西德、苏联、法国、瑞典、比利时、印度、阿尔巴尼亚等国留学;已获博士学位的11人,硕士学位的47人,研究生112人。
  二、学制  课程  考试
  清末学制,奉行清光绪三十年(1904)颁布的《癸卯学制》,中学为5年制。民国元年(1912)改为4年。民国11~38年,实行民国政府1 1年颁布的《壬戌学制》,初中3年,高中3年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50年代实行“三三制”,初、高中各为3年;60年代,部分学校试行“中小学十年一贯制”,小学5年,中学5年;70年代初期,根据党中央“学制要缩短,教育要革命”的指示,改“三三制”为“二二制”,即初、高中各2年;1979年又改为三二分段的“5年制”,即初中3年,高中2年;1982年以后仍身实行“三三制”。
  清末课程设置,驻省中学设修身、读经讲经、中国文学、外国语、算术、历史、地理、博物、理化、法制、理财、图画、体育等13门课程。每周授课忌36课时。民国时期,县立中学等校废除读经讲经。修身、法制、理财等课程,增设公民、  童子军、生理卫生、音乐、劳作等课目。每周授课30-34课时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初中设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历史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之12门课程;1955年初中设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生物、化学、物理、历史、地理、外语、,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等门课程;1956年,中学语文分成汉语、文学2科,增设社会主义韵吱育、农业基础知识课;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中学设政治(包括“天天读”,即读毛泽东的藉作)、语文、数学、工农业基础知识、外语、卫生、军体、革命文艺等课程,其它课被砍次掉。1976年,恢复正常教学秩序,按部颁规定课程开课,初中每周授课39课时,高中41课时。
  清末考试,驻省中学与省内其它中学相似,单独举行招生考试,学期中举行期中、期末考试,学生毕业时,得参加毕业考试。,期末考试决定升降级,毕业考试决定该生是否达到毕业程度。此制度延续到1951年。1952~1966年7月,实行招生蔓统考,招收新生时,由县统一命题、制卷,统一报考条件、考试科目与时间,统一政治辞审查与体格检查标准,统一录取的原则和办法。1966年8月’—197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1取消考试制度,采取“推荐与选拔相结合”的办法招收新生。1966~1968届初,高中毕业生全部下放农村接受教育。1970年部分大专院校只招收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姜学员是,不招应届毕
业生。招生办法是:“自愿报名、群众推荐、领导批准、学校复审录取”,原则是:“只要政:治表现好,文化知识作参考”。到1976年止,共招收工农兵学员459名,其中217名(占47。3%)并未达到高中毕业程度。’1977年废除推荐选拔制度,恢复统充考制度。1984年,除国家执行大中专院校招生统考外,.湖南实行“三级会考”:即高考预选选(指报考大中专院校的应、历届高中毕业生、社会青年、.均参加县(市)组织的考试,从中筛选成绩较好参加全国统考)考试结合高中毕业会考进行;初中升高中、中专的考试结合初中毕业会考进行;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结合小学毕业考试进行。
  附:湘阴县第一中学简介
  湘阴县第一中学的前身系清光绪年间的湘阴县驻省中学,民国时期的湘阴县立中学。1949年8月由湘阴县人民政府接收,1951年将湖南私立汨罗中学并入该校,1952年2月更名湘阴县第一中学,翌年6月校址由南泉寺迁至城关镇夏家坟山。196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属重点中学,直至1979年全省调整重点中学后定为市、县重点中学。
  总面积9。8万平方米,其中建筑面积1。93万平方米,有教学大楼2栋,教室23间(内电教室1间)、仪器室2间,科学馆、办公大楼、礼堂(兼食堂)、厨房各1栋,教工宿舍10栋、103套间,学生宿舍2栋,可供1450名学生寄宿。此外尚有校办工厂(印刷厂、化工厂)、渔场、猪场用房共9栋。学校校具、教具、图书、仪器、体育、卫生保健设施齐全,校园广阔,树木葱笼,风景秀丽。
  1985年,该校有高中班23个,学生1 332人,,教职工123人。80名专任教师中,大学本科毕业生30名,本科肄业、专科毕业生45名,中师毕业教学多年的5名。教研风气甚浓,80年代各科教师撰写教学论文53篇,其中40篇在省以上报刊发表。1930~1985年间培养毕业生2。5万名,其中1977~1985年每年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百余名,并输送飞行员9名,体育健儿71名。数学博士吴建宏、美术博士杨新、我国第一颗远程火箭发射程序编排工作者谢丙皇、驻阿尔及利亚中国使馆外交官熊展琪、省五届运动会上手枪慢射金牌获得者谭志斌,1984年省少年射击比赛手枪慢射金牌获得者张玲以及服务于政界、教育界的张觉吾、陈正银、徐电开、刘知非等均系该校1949年以后的学生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